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思考5步驟(上)

5大步驟,設計出更完美的產品體驗

that wanaka tree

同理(Empathize)→定義(Define)→發想(Ideate)→原型(Prototype)→測試(Test)

設計思考是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方法,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來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本方法的創始者為美國知名設計公司IDEO創辦人—David Kelley,在擔任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時,把過去從設計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經驗,萃取成一門碩士學程,建立起「設計思考」的學術地位。

而 IDEO 的執行長 Tim Brown 也曾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最初衷的定義:「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Tim Brown在2009年的TED talk , 呼籲設計師們應轉移到區域性、合作性、參與性的「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究竟應該如何進行呢?

「設計思考」總共有5個步驟,分別是 同理(Empathize)→定義(Define)→發想(Ideate)→原型(Prototype)→測試(Test),透過這5個步驟的設計流程,不斷的反覆測試與回頭修改後,我們將可以更有效率的設計出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1.同理(Empathize) 發揮同理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

藉由觀察(Observe)、接觸(Engage)、看與聆聽(Watch and Listen)的方式,仔細觀察使用者生活中的行為與肢體語言,並確實記錄使用者的體驗或情緒感受,並且多詢問「為什麼?」來找出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that wanaka tree

訪談時,多詢問「為什麼?」來找出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2.定義(Define) 清楚定義關鍵問題點

將上個階段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收斂之後,從中挖掘出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與洞見,找出使用者的「痛點」,並使用簡短的一句話來去定義使用者的需求。

在這個流程可以利用「設計觀點填空(Point-of-View madlib)」方法,來將同理階段所得到的資訊做整合,並轉換成問題描述。

設計觀點填空的內容:使用者是什麼樣的人、使用者有什麼需求,以及為什麼使用者會有這樣的需求。

that wanaka tree

可以簡單的紀錄使用者的基本資料,並貼上使用者所希望的/害怕的事情

 

/政府網站營運交流平台授權轉載/

原文作者:Chris Peng(Facebook/Instagram)

原文出處vocus: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思考5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