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5個你不應該過度迷戀的Facebook數據指標

網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Facebook洞察報告和廣告報表都能夠給你許多推廣數據,它的存在用意在於幫助用戶理解其意義,協助從中找出問題癥結點,但有時候反而會被數字迷惑了,而忘了思考行銷的本質。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5個容易迷惑人心的指標數據,並給你需要注意問題的層面究竟何在,進而能夠充分運用數據採取對的決策。

1.不要迷戀Facebook的粉絲數

粉絲數總是被定義為有多少人喜歡你的貼文或內容,甚至有一些天真浪漫的人會認為粉絲數越多,發佈貼文的曝光率就越好,但老實說,情況真的不是如此。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粉絲數仍然是重要的,但粉絲數的多寡並不是粉絲團行銷的一切和最終目的。所有粉絲數只是你的潛在受眾,除非你的粉絲能歷經轉換過程,否則它就只是一個數字。

Facebook的演算法會限制你的內容曝光率,因此不是你有多少粉絲就有多少曝光率。

你應該要重視的是:

相對於粉絲數來說,你應該在意的是互動率與集客力,這兩項指標才是你的內容、產品受不受重視的關鍵評估準則之一!

2.不要迷戀廣告瀏覽次數

廣告瀏覽次數是表示顯示廣告的次數,這也表示,同樣的一群人可能會看到相同的廣告很多次。例如:一個人在早上於動態消息看到一次廣告,然後使用手機時在Instagram又看到一次,這樣的情形就會被計算為兩次。

廣告瀏覽次數並非完全沒有意義,但這項指標可能會讓你評估廣告時,自我感覺過度膨脹。當你看到百萬瀏覽次數的時候,你可能會非常興奮並覺得預算花得非常值得,但實際看到的人數可能只有十萬,而你卻自動放大了十倍在自High。

你應該要重視的是
相對於瀏覽次數,你應該重視的是目標轉換率。它不僅可以幫助你更有效評估廣告成效好壞之外,在你進行任何測試與調整之後,也能用於比較其利害關係。

所以投放廣告前,安置追蹤像素是非常基本且必要的任務,因為假如沒有它,你會無法確切知道轉換成效,除非你根本沒有其他網站流量來源,並且只做單一廣告投放。

3.不要迷戀CPC和CPM成本

CPM(每千次曝光成本)和CPC(每次點擊成本)是經常被用於網路廣告的計價方式,這一點在Facebook廣告上也毫不例外。

使用它們沒有任何問題,但問題在於分析者本身,CPM和CPC本身的價格高低並不是廣告成功的準則,但很多人卻在盲目追求更低的價格成本。

在廣告轉換成效不佳的情況之下,一味地追求更低的價格成本(無論是CPM或CPC)在我眼裡都是需要掛號看醫生的。因為沒有任何轉換,再低的成本還是成本,你還樂此不疲,難道你真的沒事嗎?除非你另有目的、意圖……

注意,降低廣告成本地確是優化廣告的路徑之一,但前提是廣告處於正向投資報酬率的道路上。錯的是優先順序,而不是追求更低的價格成本是毫無意義的。

你應該要重視的是:

要評估廣告成功與否,最重要的關鍵數據還是在於目標轉換,這不是唯一方式,但卻是不變真理。

4.不要迷戀粉絲專頁總瀏覽次數

粉絲專頁總瀏覽次數是特定日期內的觀看次數,這看起來很重要不是嗎?

Facebook用戶幾乎都把時間花在觀看動態訊息上,除非你正在運行一個活動,像是抽獎、促銷、比賽、試用…,否則大多數的粉絲根本不會到你的粉絲專頁上逗留閒逛。

因此,評估粉絲專頁推廣成效時,不要只單純著重於總瀏覽次數,否則你可能會覺得"那ㄟ安呢",即便有投放廣告曝光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

你應該要重視的是:

貼文參與互動報告會是評估推廣成效與內容好壞的更好指標來源,從中也能掌握到更多數據而不只是一串數字,像是互動率、點擊、留言分享數。

5.不要迷戀貼文觸及範圍

貼文觸及範圍是看到特定貼文的Facebook用戶統計數量。

貼文觸及範圍雖然重要,因為沒任何曝光就什麼都沒有,但相比於貼文互動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太重要的。

因為貼文互動才是Facebook粉絲能否轉化為客戶的關鍵點,要Reach更要Touch。

凡事你所關注的就會被放大,如果你真正在乎粉絲感受,你需要優先考慮的是參與度,自然就會得到更好的觸及範圍。相反的,你的觸及效果可能會越來越差。

你應該要重視的是:

觸及範圍能告訴你有多少人看到你的貼文內容,而貼文互動能告訴你參與互動的次數,這些指標能讓你更貼近用戶的心。

很多人看到貼文內容肯定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他們沒有太多參與度,它本身所包含的意義並不大。

另外,用戶統計數據可以告訴你關於粉絲的人口統計數據,你可以準確地知道你是否有接觸到對的人,包含性別、年齡層、國家城市。


林杰銘 Jay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