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歸資訊傳達的本質—提升北捷路線圖的閱讀體驗(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二十多年來的發展,臺北捷運圖已逐漸複雜化。如何應用網格系統及色彩、字體等元素的改善提升閱讀體驗,回歸其資訊傳達的本質? 

文:孫廷睿(平面設計師,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

 

經二十多年來的發展,臺北捷運圖已逐漸複雜化。如何應用網格系統及色彩、字體等元素的改善提升閱讀體驗,回歸其資訊傳達的本質?

 

北捷路線形象圖

 

作為該區域的核心大眾運輸工具,臺北捷運(以下簡稱北捷)在過去二十餘年間乘載了超過百億人次。那張以地理事實為基礎的路網圖,原應加深大眾對城市樣貌的認知,隨其發展與擴張,卻成為拖累閱讀效率的束縛。

 

透過這項再設計企劃,我試著結合過往的使用體驗及這幾年所學,針對圖面中的元素分析、重整並改善,以另一種角度切入,創造一套提高閱讀效率、最大化資訊傳達本質的北捷路線圖。

 

捷運路線圖的設計意圖?

北捷路線圖於 2009 年版本中首次加入水文資訊,將原本相對單純的路線架構配合河流走向,做出較貼近地理事實而複雜的曲折。在那個智慧型手機正開始普遍的年代(臺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於 2013 年突破 50%)捷運路線圖可作為簡易版的大臺北地圖,協助市民及旅客理解各地間的相對關係。

 

11 年後的今天,北捷路網已自當年的 5 線 80 站發展為 9 線 144 站(見註)在資訊量幾乎翻倍的情形下,圖面已逐漸複雜而不利於閱讀。試想,在行動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各式電子地圖隨手可得,捷運路線圖是否仍須堅持其真實地貌的反映?亦或者可向更為極端的拓撲地圖形式發展?

 

註:路線與站數以官方圖面內容計算,不僅止於北市捷運局營運之路線。舊版中,單站支線與區間車不計為一線。新版中,單站支線不計為一線,貓纜、機捷與輕軌各計為一線,且中和新蘆線兩種營運區間合計為一線。

 

基於上述動機,我花了些時間拆解、重組現行北捷路線圖的元素及其大量資訊,以乘客的閱讀效率為優先目標製作了另一版本。以下由數段章節逐步紀錄製作過程中的邏輯及考量。

 

臺北捷運路線圖(2009 年 3 月版、2020 年 1 月版)

圖:臺北捷運路線圖(2009 年 3 月版、2020 年 1 月版)

 

所以現在有哪些問題?

目前的閱讀體驗中,最令人惱怒的就是站名擺放位置不統一造成視覺動線曲折。為使車站圖標等距,站名只得勉強塞入鄰近空間,結果造成文字或上或下飄忽不定(讀者可嘗試從臺北車站向右閱讀至永春站)

 

此外,車站代碼的英文部分不斷重複出現,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數字的閱讀性。可以理解為這是友善色盲使用者而提供的精準資訊,但相對於東京地鐵那複雜至極的路網,北捷的結構相對單純,可迅速自任一車站延伸找到該線的英文代碼註記,是否需資訊轟炸式的頻繁顯示還有待討論。

 

資訊層級的定義上,現行版本未作明確分級,機場捷運及淡海輕軌都做了淡化與縮小處理。也許為商業考量下做出的區隔(北捷、機捷及輕軌的營運者分屬不同公司)但以使用者角度來看,這種介於顯示與不顯示之間的樣貌看起來實在尷尬。

 

最後則是水文資訊的顯示。在營運初期只有少數路線的環境下,水文樣貌的呈現加上反映地理事實的排版的確有助旅客了解大臺北地理概念,但隨路網擴張,現今圖面中的河流底色反倒造成了畫面混亂。

 

現行版本臺北捷運路線圖的缺陷

圖:現行版本臺北捷運路線圖的缺陷

 

(未完待續)

 

孫廷睿 / Memphis Sun

[email protected]

原文出處Medium;政府網站營運交流平台授權轉載